在这一文化重建与转型的关键时期,儒学以罢黜百家,表彰六经的形式脱颖而出,成为汉代主流学术思想。
我们批判加入了个人私欲的那套礼是有道理的,但是连带把孔子所讲的礼全部消灭掉则是没有道理的。那么,如何从本性入手呢?好像摸不着边际。
第一,在儒家思想家们的眼里,天不是苍苍的自然之天。我觉得我们也很难做到这一点。有了这个天地,万物才能在母亲的怀里生成长养。我们经常是同样的错误今天犯了,明天就忘了,后天又犯了,这就是我们进步比他们慢的原因。怎么扩展呢?下面有具体方法。
实际上,致良知就是孟子所说的扩充善端,一直扩充下去,最后达到无限的宇宙之中,使得天地万物都被自己的仁心所涵盖。苟能充之,足以保四海。又云:琴之不传有四:丧门一也,俳优二也,俗夫三也,薄德非仁者四也。
另一方面,我们所处的环境虽然有所不同,但古琴音乐的传授方式还是以师弟之间的心口相传为主。[清·张英:《徽言秘旨序》,《文端集》卷四十一,《文渊阁四库全书》本。如果琴师不能点化或提升弟子,则应当同意甚或鼓励弟子转益乃至依止他师。]修习和体悟琴道,首先要求琴人宅心林下、淡泊名利,如果深陷名利场中,纵然琴艺很高[此类人琴艺再高,也不可能及于上品。
在中国古人的眼中,老师首先是指率先觉悟了道并将道传给弟子的人,传授知识或技巧尚在其次。(《虚云老和尚年谱·法汇》增订本,台湾修元禅院1997年倡印,第47~48页。
既然如此,理应人人都是古琴的知音,可为什么古琴自古以来就被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知音难觅呢?如刘长卿(709~780)《幽琴》诗就感叹道:月色满轩白,琴声宜夜阑。],亚圣孟子(约前372~前289)说,道在迩而求诸远[《孟子·离娄章句上》。)]或没弦琴音[没弦琴典出陶源明的无弦琴(见《晋书》卷九十四《列传》六十四),禅家亦借以指宇宙本来面目具有的至和之音,如《马祖道一禅师广录》载旁蕴居士参马祖:又问祖云:‘不昧本来人,请师高着眼。]眼中早就不仅仅是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,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渠道。
],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历代悟道者的种种鲜活的悟道之器,如某尼嗅到的梅花[宋·罗大经《鹤林玉露·丙编》卷六载:有尼悟道诗云:‘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踏遍陇头云。这样,不仅安顿烦躁不安的精神生命纯属痴心妄想,即便真正精通器也有所不逮了。寒可回也,草阁流春[明·徐上瀛辑:《大还阁琴谱·溪山琴况》。]文偃拜雪峰为师后,深造于道,密受付嘱,成为禅宗五家之一云门宗的开山祖师。
出现此种局面,弟子固有罪过,但主要还是由于琴师没有知人之智。)]乃至水老和尚被踏的一脚[《马祖道一禅师广录》载:洪州水老和尚初参祖,问:‘如何是西来的的意?祖云:‘礼拜着。
震厉奋发,足以策偷而警惰,非刚不可也。古琴的旨趣直达大道,如得其旨趣,……忧乐不能入。
另一方面似大海广阔渊深,纳弟子于怀中。古琴在传统中能够作为一种悟道方式存在和延续,原因很多,而琴师们能够将琴学理解为道学、将琴器理解为道器,并能够代代传续此道,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。究竟而言,古琴的本师是本真的道,圣贤们因对此道有所觉悟并取法此道,于是才出现了古琴。本文也强调琴不妄传,但前提是不以定见视人,也不仅仅从学琴者着眼,而是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师弟关系入手进行探究。师曰:‘某甲蒙百丈和尚指个歇处,今欲报慈德耳。予天民之先觉者也,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,非予觉之而谁也?[《孟子·万章章句上》。
直仁并举谓老师一方面对弟子真心相待,不护短回曲。为求解答老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,为求增广知识、交流心得、切磋琴道,弟子必然产生外出参学的需要。
[明·徐上瀛辑:《大还阁琴谱·溪山琴况》,中国书店2005年版。又偈:‘烫著手,打碎杯,家破人亡语难开。
本师于是告众致斋,请师说法。],其圣贤所通达的可通乎琴之造化就是此诚道彰显的太和或天地之音[《礼记·乐记》云:大乐与天地同和,大礼与天地同节。
]钱时的论述,归纳起来就是直仁并举、宽庄相得、刚柔适度、简谦兼济十六字真言。飗飗青丝上,静听松风寒。古琴的境界中正平和,是故怀戚者闻之,则莫不憯懔惨凄,愀怆伤心,含哀懊咿,不能自禁。而大多数情况下,习琴者会在转益他师的过程中遇到各方面都更胜一筹的老师。
如此,则无异于抛弃了中国文化觉悟大道、安顿生命的真髓,而沉沦于茫茫无边的器的海洋了。另一方面庄重严肃,不容弟子因循苟且。
明了此理,琴师不但不应干涉弟子转益他师,为令弟子早闻琴道计,反倒应该鼓励弟子向其他琴师求教。其康乐者闻之,则欨愉欢释,忭舞踊溢,留连兰漫,嗢噱终日。
明代琴家汪芝(1522~1566)说:琴之为道大矣,所以宣五音之和、养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也。否则,古人所以为修己教人之具,而作为琴师却罕能发明其义,专求于声,则末矣。
窃以为,面对这种情况,有能力的弟子应当善巧地加以劝诫,以帮助琴师进步。有间,(曰):‘有所穆然深思焉,有所怡然髙望而远志焉。唐朝邓州(今属河南)有一位丹霞天然禅师,习禅前曾想入仕为官。故舜先明此事,方论及乐。
(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十三,《大正藏》本。[宋·钱时:《融堂书解》卷一《虞书·尧典》,《文渊阁四库全书》本。
春到花香处处秀,山河大地是如来。如何辨别一个琴师是否致力于参悟、传承琴道的明师呢?琴道至于广大精微处固非一般人所能测,但其浅近处则有迹可寻,方法就是观察他对待名利的态度。
……因述偈曰:‘杯子扑落地,响声明沥沥。如果习琴者也能秉守如此见地,则能在研习琴道的路上常常遇到与自己相应的琴师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